打开/关闭菜单
切换首选项菜单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
ITA2码

来自迷雾wiki
Musicraft留言 | 贡献2025年3月5日 (三) 12:43的版本 (创建页面,内容为“== 简单介绍和历史背景 == === 简单介绍 === ITA2码(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lphabet No. 2),即国际电报字母表第二号,是早期数据通信领域中一个关键的编码标准。它是鲍多(Baudot)编码的变体,由国际电信联盟(ITU)定为标准,在电报和电传打字机通信中被广泛使用,直到1963年ASCII码发明后才逐渐被取代。 === 博多码 === 博多于1872年开发了他的第一台多路复用电报…”)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
简单介绍和历史背景

简单介绍

ITA2码(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lphabet No. 2),即国际电报字母表第二号,是早期数据通信领域中一个关键的编码标准。它是鲍多(Baudot)编码的变体,由国际电信联盟(ITU)定为标准,在电报和电传打字机通信中被广泛使用,直到1963年ASCII码发明后才逐渐被取代。

博多码

博多于1872年开发了他的第一台多路复用电报机,并在1874年申请专利。1876年,他按照卡尔·弗里德里希·高斯和威廉·爱德华·韦伯的建议将6位编码修改为5位编码。博多码就这样产生了。博多码也被称作国际电报字母第1号(英语: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lphabet No. 1,ITA1),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早已已不再使用。

电传电报机

1899年,美国人Donald Murray发明了类似于标准打字机的电报输入设备。这就是“电传电报机”(teletype/teleprinter)。这使得当时只要是会用传统电报机的普通人,可以用接入电报网路的电传电报机直接交流。Murray发明的电传打字机的输出是穿孔纸带。穿孔纸带可以由电报机自动发报。字符在穿孔纸带上的编码还是采取了博多提出的5比特、双字符集的办法。但根据字符出现频率而改进了编码方案,使得高频率字符只需要尽可能少的纸带打孔,而低频率字符就需要在纸带上打孔较多。这种改进的编码方案也就叫做穆雷码,也就是现在的ITA2码英语: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lphabet No. 2,ITA2)

ITA2码表

Pattern of impulses

1=mark 0=space

字母集 数字标点符号集
大端序 小端序
00000 00000 Null Null
00100 00100 Space Space
10111 11101 Q 1
10011 11001 W 2
00001 10000 E 3
01010 01010 R 4
10000 00001 T 5
10101 10101 Y 6
00111 11100 U 7
00110 01100 I 8
11000 00011 O 9
10110 01101 P 0
00011 11000 A
00101 10100 S Bell
01001 10010 D $
01101 10110 F !
11010 01011 G &
10100 00101 H #
01011 11010 J '
01111 11110 K
10010 01001 L
10001 10001 Z "
11101 10111 X /
01110 01110 C :
11110 01111 V ;
11001 10011 B ?
01100 00110 N ,
11100 00111 M .
01000 00010 Carriage return Carriage return
00010 01000 Line feed Line feed
11011 11011 Shift to figures
11111 11111 Shift to letters

而且这里要注意一点,ITA2码在读取的时候一般是从右往左读,